查看原文
其他

热爱与理想双加持,他成为了闪亮的星光

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2-10-28

     2022年9月23日,庆祝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。浙大城市学院新闻学2008届校友,中国新闻报副总编辑、中国新闻社驻浙机构管委会委员、中国新闻网浙江频道(筹)执行总裁汪恩民在现场,有幸见证了这一历史瞬间。

参加庆祝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大会

回看汪恩民同浙大城市学院结缘的18年,燃点理想,从城院到世界。伴随点点星光,回溯校友足迹,城院的精神、理想的伟力,为汪恩民的新闻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

星光闪闪,燃点初心

这是一以贯之的城院精神

自星光始,理想不灭。《城院星光》是浙大城市学院报的前身,以杂志形式出版。新闻专业的汪恩民在大一时就加入了,这开启了他作为学生记者的大门。在《城院星光》的工作经历,是汪恩民心中不曾磨灭过的美好记忆。


 “我觉得自己职业生涯最开始的碰壁期,都是在《城院星光》做学生记者的时候度过的。”汪恩民回忆,当时接手的第一篇稿子,是一名乘客遇害的事,指导老师要求学生记者们自由发挥,对周边的人进行采访。因为是第一次采访,汪恩民很兴奋也很迷茫。他一个人摸索着,去询问平日与这个女生相关联的人。从附近小报摊的老板,到学校领导。在这个过程中,汪恩民既有被拒绝采访的挫败,也有直接冲到领导办公室得到采访机会的欣喜。汪恩民通过大量细节还原了这个女生在学校的生活轨迹,出色地完成了这篇稿子。

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报道

学生记者时期,汪恩民最喜欢的稿件类型是人物专访。他无比享受人与人坦诚交流的过程,不论是十多年前还是现在。“城院的文化是包容的,鼓励年轻人去尝试,正是在一次又一次采访老师的过程中,给了我勇气,也坚定了自己的记者之路。”



理想指引,踏石留印

这是脚踏实地的城院精神

他在一线踏石留印,尽显城院人脚踏实地的精神底色。2014年3月,中新社派汪恩民跟随中国海军,穿过赤道,前往澳大利亚西部海域,报道马航MH370的搜救过程。这片海域被世界各国公认为世界最恶劣海域之一,称为“咆哮西风带”。


为了采集中国海军海上搜救最鲜活的元素,向全世界展现海上搜救的动态,汪恩民主动向军队首长提出申请,允许其进行体验式报道。经过一番分析了解,汪恩民锁定了舰上最辛苦的兵种——瞭望兵,因为瞭望兵必须直面西风带的风浪,特别是在深夜,还要忍受海上的寒冷。但是,这个兵种又是十分关键的。想要搜寻到飞机残骸的漂浮物,瞭望是非常重要的手段。

“凌晨两点,我爬上军舰的瞭望台。当时风雨很大,人在平台上面呼吸都很艰难,讲话都要用手捂着嘴才行。我就和瞭望兵一起穿着棉衣和救生衣,用绳子把身体绑在柱子上。”汪恩民说。


通过近距离的观察,汪恩民发现,工作过程中,瞭望兵的眼睛一直在流眼泪。经过一番询问他才知道,原来海风有腐蚀性,溢满咸味的海风吹到眼里,时间久了就会不停流泪。而瞭望兵们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丝搜救线索,会一直睁大眼睛。“我当时真的很震撼,我站一个小时就撑不住了,而瞭望兵需要站三个小时,更何况还要忍受因为逐渐靠近南极洲而出现的极寒。我把这些细节写进稿子里,特别是那个流泪的细节,让部队上下都感动了。所以,作为一个记者,必须要去到第一现场,这样才能把最真实感人的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。”



星火相传,弦歌不辍

这是团结奋进的城院精神

星光熠熠,闪亮夜空。“无论离开多久,走过多远的路,所有城院人的根都在这里。”汪恩民感叹,丰富的校友资源,是城院赠与他的又一笔巨大财富。在北京,在杭州,不论身处何地,汪恩民始终能感受到校友们相互支持、执手向前的那份温暖。

“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走好在城院的每一步。”回望从大学入学到今天的18年历程,在汪恩民看来,拥有“热爱”与“理想”的双重加持,每分努力都不会白费,每次跌倒都在为“明天”提供积累。汪恩民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提前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乃至整个人生,抓住每一次机会,重视每一个选择,为自己的初心与热爱奔赴山海。


四年前,在浙大城市学院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,作为校友代表上台发言的汪恩民,曾经给那一届的毕业生送出人生箴言:“找到你的使命和目标,重新定义人生坐标;坚持你的原则,做一个正直无畏的人;寻找你的伙伴,做一个关照团队的人。”


文字 / 李筱萌 

摄影 / 寿佳乐

今日编辑 / 吴志茜 沈嘉雯

责任编辑 / 李冠琳

审核 / 徐婧

终审 / 李磊 

出品

tuī

jiàn

yu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